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 【考查形式】簡答題、選擇題
興起于20世紀五、六十年代的美國,由馬斯洛創立,以羅杰斯為代表,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學派以外,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。人本主義和其他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,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,認為心理學應該探討完整的人,強調人的價值,強調人有發展的潛能,而且有發揮潛能的內在傾向,即自我實現傾向。
1.馬斯洛的學習理論
馬斯洛理論對教育的啟示:注意了解學生的需要,并從研究學生的需要來分析學生的行為。重視培養和激發學生的高層次需要,并創設教育條件和氛圍,逐步使之得到滿足,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,建設團結和諧、奮發向上的班集體。
2.羅杰斯的學習理論
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:
根據學習對學習者的個人意義,人本主義將學習分為無意義學習和有意義學習。
無意義學習是指學習沒有個人意義的材料,類似于心理學上的無意義音節,不涉及感情或個人意義,僅僅涉及經驗累積與知識增長,與完整的人(具有情感和理智的人)無關,學得吃力,而且容易遺忘。
有意義學習是指一種涉及學習者是完整的人,使個體的行為態度、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,是一種與學習者各種經驗融合在一起的、使個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學習。
3.人本主義倡導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
有意義學習包含四個要素:(1)學習是學習者自我參與的過程,整個人都要參與到學習之中,既包括認知參與,也包括情感參與;(2)學習是學習者自我發起的,內在動力在學習中起主要作用;(3)學習是滲透性的,它會使學生的行為、態度以及個性等發生變化;(4)學習的結果由學習者自我評價,即他們知道自己想學什么和自己學到了什么。
4.學生中心的教學觀
學生中心模式又稱非指導教學模式。在這個模式中,教師最富有意義的角色不是權威,而是“助產士”與“催化劑”。教師只是一個“為學習提供便利條件的人”“學習的促進者”。羅杰斯強調:(1)以學生為本;(2)讓學生自發地學習;(3)排除對學習者自身的威脅;(4)給學生安全感。人本主義理論提倡自我激勵、自我調節的學習、情感教育、真實性評定、合作學習以及開放課堂和開放學校。